(相关资料图)
公共场所中环境舒适的独立母婴室,适配儿童尺寸的缩小版洗手间,把上学路径安全串通起来的“学径空间”,堪比微型游乐场的儿童口袋公园……这些儿童友好设施正逐渐成为一座座城市的“标配”。
自去年9月国家发改委等部门联合发文推进城市儿童友好空间建设以来,多地积极探索加快改造步伐。杭州日前发布了《2023年杭州儿童友好10条》,以“1米高度”视角推进儿童友好空间建设;广州明确“构建幼有善育的儿童友好城市”总体框架,到2025年建成一批儿童友好示范区。大城市也需要“小确幸”,当“儿童友好”从概念逐渐落地为一个个可观、可感、可享的生活场景,“以人为本”的城市发展脉络在这一民生切口中得到充分展现。
打造儿童友好空间,要做到“贴身”。与成人共享活动空间和公共设施有一定的安全风险也容易引发冲突,针对儿童活动特点量身打造就显得很有必要,既应做“实”更应做“细”。不少城市陆续开设的“儿童友好公交专线”联通了公交、地铁等多个环节,实现“点对点、一站式”的出行服务,让上下学之路有了“温度”。大到政策方案的制定,小到一桌一椅的配置,从空间设计、设施建设等各个方面,常思儿童之需,按照普惠公平的原则因地制宜做好“适儿化”改造,正体现出“城市园丁”对“祖国花朵”的精准滴灌。
打造儿童友好空间,要学会“俯身”。在满足活动需求和环境安全的基础上,还要给“小大人”们更多选择权与参与度,尊重他们向往自然、好奇探索的天性,避免“家长思维”包办一切。比如有些城市开展的“儿童议事会”,利用小小便签写下儿童对友好社区的畅想。当孩子们的活动半径和“心灵半径”都尽可能得到扩充,即使只有“1米高度”,也能平视这个世界。
打造儿童友好空间,要尝试“转身”。儿童友好城市建设横跨住房、交通、医疗、教育等多个领域,是一项融合式创新工程,既要明确空间设施的“硬标准”,也要提升服务质量的“软实力”。“软硬兼施”并不简单,其中蕴含着视角的转换,从原来更加追求城市发展的规模与速度,到如今更加关注城市发展的质量和品质,人文关怀的跃升折射出经济社会整体水平的跨越。越发提升对老人、儿童这些弱势群体的照护力度,越能彰显城市的远见和担当、新时代的包容与共情。
少年儿童是强国建设、民族复兴伟业的接班人和未来主力军,共“童”奔赴,全社会为儿童营造良好成长环境的每一份耕耘、每一份善意,都是对未来张开双臂。
(文丨谭北)
Copyright 2015-2023 京津冀商务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: 京ICP备2022022245号-12 联系邮箱:434 922 62 @qq.com